印度的胜利宣传团队积极游说世界各地,竟然还真的取得了效果,甚至让曾在美国五角大楼任职的前高官也为莫迪政府和印度空军的装备“辩护”。最近,美国国防部前副防长布莱恩在《亚洲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经过美国情报机构的调查,霹雳-15导弹可能存在“缺陷”。不过,大家无需过度担忧现货配资门户,认为这就是美国发现了某个“重大的技术漏洞”,因为从根本上讲,美国的结论是被印度方面引导偏离了正确轨道。
印方“8次成功躲避”背后:美方信了?
布莱恩的文章一开始,先回顾了霹雳-15导弹的一些基本特点,诸如其强大的超视距打击能力和令人难以躲避的特性,然而接着他就开始转折,提出霹雳-15的一个“潜在问题”——该导弹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容易受到电子干扰,存在被“破坏”的风险。那么,布莱恩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原来,印度方面声称在空战中自家战机成功躲避了霹雳-15导弹的攻击8次,且美方接受了这一说法,认为这背后有法国“阵风”战机的电子战系统、苏-30MKI战机的塔朗雷达,以及以色列干扰吊舱的共同作用。美方推测,这三种电子战装备精确干扰了霹雳-15的雷达,导致导弹失去目标,暴露了该导弹的一大“缺陷”:易受电子干扰影响。
展开剩余75%但我们不难看出,布莱恩的这个“惊人发现”其实漏洞百出。首先,印度单方面宣称“成功规避8枚霹雳-15导弹”的说法,本质上是在自我宣传,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已经无法考证。美方竟然根据这一未经验证的“成功案例”来撰写文章,反过来贬低霹雳-15,显得十分牵强。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美国正是因为霹雳-15的技术进步,才设计出了下一代空空导弹——AIM-260,旨在追赶中国导弹的先进性,这恰恰表明美方已经暗中承认霹雳-15的技术优势。因此,将霹雳-15描绘成“落后”产物,显然无法成立。
美方的“双重标准”:从“竞争”到“焦虑”
美方的矛盾心态其实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表面上,美国希望维持自己在全球军事领域的领导地位,但实际上,他们又不得不面对中国技术崛起带来的挑战。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导致了美方在评判中国科技成就时总是显得格外纠结,隐藏着对传统军事优势丧失的深深恐惧和不安。美国的衰退已经成为一个事实,而无休止的炒作并不足以缓解这种焦虑。
从更深层次来看,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主导着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其他国家几乎被压制在其后。然而,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迅速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比如,霹雳-15使用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曾是美国在多年前提出的概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技术复杂性和时间上的错失,未能及时应用于现有的导弹系统。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空空导弹领域,而是普遍存在——美国提出了许多前沿的技术和理念,但最后却是中国将这些理论成功转化为实践。
中国科研:超越传统强国的崛起
中国的迅速崛起绝非偶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科研领域,尤其是军事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正是这种长期而坚定的努力,使得中国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超越甚至赶超一些传统强国。霹雳-15导弹不仅在射程上具备优势,其抗干扰能力和机动性能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展现了中国科研团队的强大创新能力。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在实现科技突破的同时,始终把和平与稳定作为技术发展的核心目标,而非像美国那样更多地集中精力去遏制和限制竞争对手。
因此,无论美国如何对霹雳-15的性能提出质疑,都无法改变该导弹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AIM-120D的事实。在现代空战中,霹雳-15的射程优势意味着战场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空战的胜负往往由这一关键因素决定。
美国的“追赶”之路:技术滞后
尽管如此,美国显然不会坐视不管,但由于长期的技术滞后,想要追赶中国实际上并不容易。首先,当美国仍在完善现有体系时,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研发下一代技术。这意味着,即使美国成功开发出新的导弹系统,可能很快就会面临被超越的风险,因为在技术研发的周期内,中国有可能已经实现了新一轮的技术迭代。
其次,近年来美国的军事科技创新似乎有些乏力。许多军事项目仍然依赖过去几十年的积累,缺乏突破性的革命性创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爆发期,新型装备层出不穷。而且,中国的技术发展方向清晰明确,始终围绕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展开。相比之下,美国的战略则显得有些模糊,过多的关注于如何遏制中国崛起,而非从长远角度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这种短视的战略思维使得美国在技术竞争中逐渐处于被动局面。
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所谓“霹雳-15存在缺陷”的观点,不妨建议美国继续沿着印度所指引的道路,继续研究这一问题,看看是否真能带来突破性发现。
发布于:天津市世诚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